国家卫健委的数据显示,目前中国已上市抗癌药品138种,其中进口66种,进口独家27种。
对比之前,癌症患者选择越来越多,但“买药难”的现象仍然存在,原因是抗癌药总体上价格贵。
中国的进口抗癌药在众多国家中居于最高位,甚至与韩国相差2倍
根据国家卫健委的数据,已经在中国上市的抗癌药共有138种,其中有66种属于进口药,27种是独家进口药,但这些抗癌药品的价格普遍昂贵,很多癌症患者不堪重负。
根据2014的统计数据,当年全国6种常见癌症,包括胃癌、肺癌、肝癌、食管癌、结直肠癌和乳腺癌,平均诊疗费用为每例6万元左右,分别相当于该年城镇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2.1倍和5.7倍。
这其中45~53%是药品的费用,平均每例2.7万元。除了抗癌药品之外,这里面还有20%是支持性辅助用药的费用,例如用于放化疗后必须补充的升高白细胞的长效升白针每针就要2000元左右。
单单看肿瘤药物在内地的售价也很令人震撼。治疗骨髓瘤的药物万珂每瓶(3.5mg)售价1.36万元,治疗肾细胞癌的多吉美每瓶(200mg)售价2.43万元,治疗乳腺癌的赫赛汀每瓶(440mg)要2.45万元,这对于普通家庭来说几乎就是天价。
中国抗癌药价格高,4大原因
——研发成本高
研发一种抗癌药物的成本,相信很多人都无法想象。研发原创药的周期极长,一般都在10年以上,平均成本消耗超过7亿美元,而且失败率还高达98%,一般的小药企根本无法承担。
这样的药物多为专利、独家产品,面市之后也难有竞争者,加上临床刚性需求大,医疗机构很难与药企议价,因此这种药物的价格都居高不下。
——保障能力有限
受限于经济发展水平,我国的城乡居民医保筹资标准不到700元,因而保障水平也十分有限。在大病面前,扣除可报销部分后,很多自费部分也依然让患者不堪重负。加上商业保险、慈善救助等补充手段地不足,很多癌症患者的用药需求都无法得到满足。
——市场环境使然
国内抗癌药价格高昂,与医药行业的高回扣也不无关系。
按照中国的规定,内地医院的药物定价可以在进价上提高10%-15%。但若不给医院保留这个定价权,很多医院都会倒闭,因为内地的政策就是以药养医,政府只给医院5%的财政支出。
除此之外,内地药物从出厂到进入医院药房,中间环节还有很多制度成本,这些成本最终都会反映到药价上。
而除了这些明的回扣,各种暗回扣也在不断发生。一层层叠加,药物最终的价格很难不昂贵。
——带瘤生存期不断延长
药价昂贵的同时,由于技术进步,长期控制癌症并维持患者高质量生存已成为可能,但药物却无法彻底治愈癌症。患者带瘤生存期越来越长,对药物的需求也要持续,这无疑也增加了费用的要求。
买不起原研药,是否可以用仿制药替代?
相信很多人都听说过白血病患者从印度代购仿制药格列卫的事件,或者至少看过由该事件改编的电影《我不是药神》。
一边是2.35万元一盒的原版进口格列卫,一边是团购价200元一盒的印度产仿制“格列卫”,试问这两种药物摆在你面前,你会如何选择?
当然,用药不仅考虑价格,也要考虑疗效。
据北京医院药学部副主任胡欣介绍,理论上讲是可以使用仿制药替代原版药物。一般仿制药无论在前期研究还是在后期临床应用的数据都应该与原版药物等效,才有可能被批准上市。就拿格列卫来说,韩国白血病协会曾经拿原版药和印度仿制版进行过对比,结果相似度高达99.9%。
不过胡欣也表示,由于仿制药都是非法进口,过程中有很多不可控性,假如有人伪造包装完全相同的药物,那就很难保证药物的安全性了。
抗癌药入医保为患者带来希望
很多收入不高的癌症患者正在承受着高价药物之苦。为解决这个问题,2018年,国家医保局通知把17种抗癌药纳入医保报销目录。这些药可用于多个癌症种类。相比平均零售价,这些抗癌药的平均降幅达到56.7%。
这是近两年来的又一次把抗癌药纳入医保。2017年7月,36种药品便已被纳入医保目录,其中15种是抗癌药。
当然,入医保虽然能解决一部分患者的经济问题,但因为过去公立医院一般是“以药养医”的模式,癌症患者药量大、总费用高,对医保造成很大压力,很多医院不愿采购抗癌药。
不过,之后国家也通过增加财政补贴、调整控费政策来解决,但想要调动医院采购抗癌药的积极性,还是需要一定的时间。
真诚希望,国家能更多地考虑到患者的需求,之后会出台更多利民政策,彻底解决“买药难”的问题。